甘肃旅游竞争力有待提升

2014-05-28来源 : 互联网

本报记者张栎实习生张艳蓉王明霞


深厚的文化底蕴,*特的自然景观,甘肃旅游发展得益于众多的先天性条件。但与周边省份相比,在旅游业的发展上甘肃仍有一定的差距,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挖掘开发和利用,文化和旅游难以找到对接点。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的提出,为甘肃从文化大省到旅游大省转变提供了一个契机。

历史上的文化资源大省

从文化旅游资源来说,甘肃省历史文化遗存众多,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和中国邮政标志“驿使图”就出土于甘肃。甘肃省又位于丝绸之路的**路段,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华夏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长征的途经地和会师地。目前,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据统计,甘肃全省有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72个****文物保护单位,6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长城总长度3600公里,占全国现存总量的60%。

从生态旅游资源来说,甘肃省地理上从亚热带过渡到寒温带,从湿润气候过渡到极干旱气候,类型齐全,形成了*特的多样化地貌类型。自然风光有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冰川雪峰、砂林丹霞、峡谷溶洞等多种类型。全省有3个***风景名胜区,2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9个***水利风景区,1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地。尤其千里祁连雪山,万里戈壁沙漠,是开展登山探险、滑翔飞行、沙漠越野、自驾旅游等现代时尚探险旅游的天堂。

从民俗旅游资源来说,全国56个民族都有人口在甘肃省居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肃省*有的少数民族。甘南藏族自*州是格萨尔王的故乡,是“安多藏区”的中心,保留了浓郁的藏族民俗文化,有100多座藏传佛教寺院。临夏**自*州被誉为“中国的小麦加”,***风情浓郁。阿克塞县的哈萨克族风情、肃北县的蒙古族风情也具有不小的旅游吸引力。

近年来,甘肃省大力发掘开发各种旅游资源,积极申报国家“A级精品景区”,截至目前,全省已有A级旅游景区181家,其中:***3家,4A级45家,3A级52家,2A级79家,A级2家。旅游业发展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良好。2012年全省旅游业更是交出了喜人的答卷,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834.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1.08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增长34.25%、41.17%。旅游综合收入在2007年115.91亿元基础上实现了五年翻两番,对全省GDP贡献率达到8.46%。

自己和自己比我们在进步,可是却始终赶不上全国旅游业的发展步伐。2012年,甘肃旅游总人数达0.78345亿人次,增幅34.25%,居全国第一,但在全国排名仅为25位;旅游总收入471.08亿元,增幅41.17%,居全国第一,但在全国排名27位。

“受地形狭长、景区分散的局限,甘肃在旅游业的开发上对点的重视较多,对面的重视不够,区域的协调较差,造成旅游产品单一,吸引的游客有限,影响全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富集的资源,并没有给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应有的效益,直到现在甘肃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爬坡阶段。”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旅游研究中心主任郑本法说。

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业

“甘肃许多旅游景点游玩后让人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来兰州经商的江苏人潘先生说。也有人说,到甘肃旅游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潘先生等游客感到的缺憾恰恰反映了甘肃旅游业对文化的挖掘和包装不够。

“在中国文化传承发展中,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八千年看甘肃。”作为中国八千年文化的典型代表,天水秦安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直到现在还是藏在闺中,仅在考古界、学术界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普通游客对此却知之甚少,旅游效益更是无从谈起。

作为甘肃省会的兰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可在全国也没有一个叫响的旅游品牌。许多游客只是把兰州作为旅游的一个中转站。兰州文庙被搬迁后,一直是门庭冷落,少人问津,与搬迁前的热闹场面有着天壤之别,成为了闲置的资源。兰州*有的霍去病遗迹、鲁土司衙门、青城古镇等一些旅游资源,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并没有被挖掘包装出来,导致景区的规模小,知名度不高,旅游活动单调,游客可参与的活动少。

兰州市旅游业的现状,只是整个甘肃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兰州市部分人大代表在有关会议上也提出,兰州应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包装开发,打好文化牌,培育出享誉全国的“旅游品牌”亮点。

种种迹象表明,甘肃旅游开发总体水平低、产品档次低、接待能力低、市场知名度低。放在全国旅游市场来说,还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甘肃的一些旅游景点现在还处于原始状态,没有被很好的开发利用,旅游与文化并没有被有机的结合利用,景点知名度普遍不高。”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书记郝向礼说。

文化旅游急需深度融合

旅游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本质。文化是动态的,它需要交流、碰撞、传承甚至是生长,传播文化的方式有许多种,而旅游是其中最重要的渠道,是文化得以动态传播的最重要方式。通过旅游,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寻找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落差和交汇点,使文化的价值得以实现。因而我们所说的“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实质上就是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实现文化价值的渠道,是文化的产业。

一些专业人士明确指出,甘肃旅游业发展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对旅游景点的基础建设投入多,缺少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许多景点的品位不高。

我国南方一些省份没有文化资源却借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文化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为当地带来相当丰厚的收益。而作为拥有丰厚文化资源的甘肃却是守着金山要饭吃,没有把旅游产业和文化做到有效的合理对接,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旅游本身是一个经济产业,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的六要素‘行、游、住、吃、购、娱’中都包含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包装利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旅游研究中心主任郑本法说,甘肃的羊皮筏子、民居建筑、各地的风味小吃、酒文化中的行酒令、各地的土特产以及冶力关的万人扯绳等,里面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部《人在囧途之泰囧》,让泰国成为去年一直到今年的旅游热点城市,《大敦煌》的播出也让敦煌旅游持续升温。与此相对应的是,曾拍摄过《天下无贼》的夏河和拍摄过《神话》的景泰,都没有很好的把握住宣传推介发展当地旅游产业的大好机会,两部影片给当地旅游业带来的效益并不明显。尽管近年来甘肃省一些地方结合自身特点,通过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旅游节来推动旅游业发展,总体效果也还不错,但在挖掘地方文化底蕴上做的仍然不够,并没有达到举办节会应有的效果和收益。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宝库地,同时也是远古文化、周、先秦文化的发祥地,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交汇处,丝绸之路最精华的部分就在甘肃。要使甘肃的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首先要保住甘肃这块宝库地,如果我们不去保护,甘肃的文化宝藏就不会被人们重视甚至会消亡。其次,要发挥旅游事业的巨大功效,将旅游作为发展文化的支柱产业,将甘肃的文化宝藏传播出去,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人来了解甘肃的文化,这才是深度融合的意义所在。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