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成立1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多位院士**在会上指出,我国空间天气预测预报从无到有,已成为航天和国民经济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其科学基础仍须夯实。
“与地震、海啸一样,空间天气灾害也是一种低概率、高影响的重大灾害。”中科院院士魏奉思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庄国京介绍说:“目前,北斗卫星由空间天气引起多起故障,其中北斗-G1、北斗-G3两颗卫星也出现了多起故障,影响了正常导航,原因是当时在研制过程中,对空间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不够。在后续研制中,由于采取了防护措施,今年发射的北斗二号卫星至今没有出现由于空间天气所引起的故障。”
剧烈的空间天气变化可以使在太空中或地面上的技术系统功能下降甚至报废,而宇航员的健康亦受到损害,*终导致国民经济蒙受损失、****受到威胁。随着我国以航天、航空、通信、电力等领域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发展,发展空间天气业务已逐渐成为迫切需求。
2002年6月1日,中国气象局成立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承担我国空间天气监测预警、预报发布和应用服务职责。
10年过去,我国已初步建成了空间天气监测、预报、服务相结合的完整业务系统,应用服务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在很多**看来,这是出乎预料的。
“10年前,大家都不知道空间天气研究是为谁服务的。甚至有人提出,搞空间天气是给美国人‘站岗’。”中科院院士涂传诒回忆,关于中国到底需不需要发展空间天气业务有过很多争论。“实际上,发展空间天气,是给中国人自己‘站岗’。”
“但是做好这件事谈何容易。”魏奉思坦言,我国空间天气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中科院院士王水说,目前空间天气预报能力相当于天气预报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尚以经验预报为主,而数值预报还处在探索阶段,并且诸多物理机制不清楚,对太阳的探测也须加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也表示,围绕空间天气科学,数值预报需要进一步发展。
“空间天气能够为经济社会作贡献,因此它不是纯科学。”魏奉思认为,空间天气研究与地球天气研究应该实现一体化。“空间天气和其他气象业务配合,可以实现从太阳到地球表面气象环境的无缝隙监测和预报。”
据了解,目前,我国空间天气业务产品已形成体系,具备了对太阳、行星际、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等关键区域的关键要素作出长期、中期、短期预报以及预警和现报的能力,形成了系列化的预报产品,能够开展一系列重要的空间天气**服务。
在此基础上,**们建议,有必要发展空间天气监测的专业卫星,并形成业务化,加快建设和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空间天气业务系统,与社会用户结合,主动为公众服务,为经济社会和****作出更大贡献。